我們常常在買牛肉的時候聽到美牛、澳牛和日本和牛,但是你真的知道這些國家的牛肉到底有什麼區別嗎?👇👇👇
在餐廳點餐或聽到朋友開心分享「○○級牛肉」…
讓人感覺好像很高檔,但其實內心霧煞煞?
看過來,這篇文章將為你整理好基本知識,
讓你讀完一秒變老饕😎😎😎
其實日本、美國和澳洲牛,口感風味大不同。
並且牛肉具有嚴謹的分級制度,
每個國家的分級制度都不一樣,
目前國際公認的分級制度分別為
美國USDA、日本的Over all Grade、澳洲的MSA
接下來肉編就簡單為大家介紹其中的差異性吧!
◆ 美國牛肉
有很多人認為美國牛好吃的特色在於入口鮮嫩香甜無草腥味,其實最大的差異性就在牠的飼養方式。
美國牛從小只吃穀物玉米及營養素,並以圈養的方式長大,運動量少,所以脂肪分布均勻。
美國農業部(USDA)以油花分布情況和牛隻屠宰的年齡將牛肉分為八個等級,只有Prime、Choice、Select這三個等級才能用來做牛排,而其中只有Prime和Choice才能達到頂級餐廳的標準。
Prime級牛肉有著大理石紋路般的油花 👍👍👍
肉質多汁堅實,通常以炙燒、烘烤或香煎的方式料理…
Choice級的牛肉雖然比Prime級缺少油花和嫩度,但只要烹調得宜也可以很嫩呀!脂肪多的部位可以炙燒或煎烤,瘦肉較多的部位則適合煨煮和慢燉🔥
美國USDA分類如下
◎ 極佳級 (Prime)→等級稀有,僅佔總產量2-3%,肌肉含脂肪量在8-11%。
◎ 特選級 (Choice)→肌肉脂肪量在4-8%,通常供應給超級市場。
◎ 可選級 (Select)→肌肉含脂肪量3-4%,吃起來牛肉汁較少、口感較差。
◎ 合格級 (Standard)→肌肉含脂肪量在2.5-3%。
◎ 商用級 (Commercial)→去除更高級別後的大塊牛肉。
◎ 可用級 (Utility)→肉的碎塊壓成的大塊牛肉。
◎ 切塊級 (Cutter)→即碎肉。
◎ 製罐級 (Canner)
◆ 澳洲和牛
澳洲的MSA分級制度主要以肉色深淺及脂肪分佈為分級方式,將牛肉分為M1~M12越高級表示脂肪和肉的比率越高、分佈越平均。
M12為最高級,相當於日本A5和牛的品質,肉與脂肪的比率高達50%,只有5%的和牛可以到達這個級數。而市面上多數的澳洲和牛多數都屬於M8~M10,脂肪比率約30~35%。
【澳洲分級小故事】
在過去,分級只有M1~M9,超過M9就是9+級。
由於澳洲牛的肉味較淡,M9級也只能達到日本A3級和牛的水平…
十多年前,澳洲農民將日本母牛帶回澳洲繁殖,並引入美國安格斯牛配種,以日本技術養殖後培養出「澳洲和牛」~
其美味遠遠超過當時最高級的牛肉,所以後來在M9之上又多加到M12級。
◆ 日本和牛
日本和牛分級主要以步留率(精肉率)分為A、B、C三級,簡單來說,就是可食肉在和牛去掉筋骨後所佔的比重。
👇👇👇
A級:精肉率>72%
B級:精肉率69%~72%
C級:精肉率<69%
接著,主要以「脂肪比例及紋理分布、顏色及光澤、肉質嫩度、脂肪色澤及質量」這四項標準作評分。一頭牛的最終等級是取決於四個項目中的最低評分,5分最高、1分最低。所以總共日本和牛分級有15級,其中最高級就是A5等級了🥇
是不是看起來真的超級嚴格!!!
真的要珍惜你吃進嘴裡的日本A5和牛啊~😭
它可是經過重重篩選及挑戰才走到最高殿堂的!
看完這一篇,是不是有覺得大開眼界~
原來牛肉居然有這麼多細節…
肉肉編覺得每一種牛肉都有它自己的美好,嘗試不一樣的口感與風味是人生一大樂事🎉🎉🎉
※角尖牛排買10送1、買20送2就免運費
《買肉找我》超熱賣牛肉專區▼
建議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