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令進補好時節,要怎麼補才會恰到好處呢??
對身體是加分還是扣分反效果呢?
來來來跟著肉小編這
來知識大補腦一下,當然也是補補身囉!!哈
為寒冬做好冬眠的準備吧!! 呵呵
每每只要到了冬季 大家會不會發現
不由自主的就會想要來點暖呼呼的鍋物
Hot一下呢!!
讓身體也可暖活起來,不會手腳冰冰冷冷的
有時還會冷到由內而外的哆嗦(打冷顫)
此時此刻您肯定想立刻/立馬/當下
就能來上一鍋一碗,暖冬鍋物熱湯是吧!!
但鍋物湯底食材那麼多
比方薑母鴨、麻油雞、羊肉爐、燒酒雞、當歸鴨
琳瑯滿目的藥膳食補一堆
該怎麼進補才會事半功倍呢??
利用冬天來提升自我的免疫力,
打好健康的優基礎
您知道嗎??
且不是人人都適合,
也不是人人都那麼有口福的
在中醫的角度上認為
「虛者補之,實則瀉之」,也就是說,
進補適合「體質虛性」的人(肉小編我,哈)
所謂虛性體質-
分氣虛、血虛、陽虛、陰虛4種,其症狀如下:
☆★氣虛:易感冒、面色蒼白、易疲倦、
四肢無力、說話短氣懶言、食慾差。
☆★血虛:臉色蒼白萎黃無光澤、唇淡、
指甲蒼白、頭暈心悸、神疲氣短、心悸失眠、
皮膚乾燥、月經量少。
☆★陽虛:常見於四肢冰冷畏寒、精神不振、
腰膝痠痛無力、精神不濟。
☆★陰虛:易出現口渴咽乾、心煩焦躁、
遺精盜汗、腰疼疲乏、手足心熱、面紅、眩暈
耳鳴、睡眠不安、身體消瘦、
兩眼乾澀等…現象。
而冬季養身進補的重點就在,
去寒溫補 補血、養氣;
當血氣充足,氣色自然就會紅潤、有光澤,
並有足夠體力讓人抵抗寒冬的冰冷,
維持身體基本的健康。
其實平時日常的平補也是行的,
前提是您要先清楚的明瞭
自己的體質,不要隨意亂補,才能真的達到
保健養身的功效。
掌握進補原則,會讓您『補』得恰到好處
中醫師認為,以清爽不油膩、不燥熱為訴求,
並掌握下列重點:
1.正確觀念:溫補≠燥熱
冬令進補雖屬於溫補,
但很多人會將溫補與燥熱畫上等號
而不敢多吃。事實上,
真正的溫補食材並不會上火,
所以老少皆宜。
所謂的燥熱食物,指的是食物在烹調過程
因高溫(超過100℃以上)
會導致食物內的水分子脫離,
而變色、變焦、變硬,
如:麻油、爆薑、爆蒜……等等。
這種經過高溫烹調的食物,吃多了會讓人感覺
口乾舌燥、失眠、口舌生瘡
而且油脂經高溫加熱後會變硬脂酸,
會讓人體難以代謝消化,
長期食用,很容易堵塞微循環,
增加身體病變的機率。
2.了解藥材功效,對症下藥
天然藥材雖有不同屬性,但適量食用,
在生理上並不會造成劇烈反應,不必過於恐慌。
一般來說,寒涼藥材可降火、消炎、退燒、
助眠,防止急燥,並降低高血壓;
而溫熱藥材可滋補元氣、增加熱能,改善手腳冰冷
虛弱及嗜睡體質,
例如乾薑、肉桂、大蒜、胡椒、丁香等
這類辛辣食材,
適合陽虛、手腳冰冷、體寒者食用,
但陰虛、體燥者就不宜食用。
在選購藥材前,不妨先詢問中醫師或中藥行,
了解進補藥材的作用分別為何。
3.明辨體質,切勿自行判斷
很多人會說「我的體質很燥熱!不能吃太補!」
中醫師建議,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同,
大多民眾普遍只知道
「冷」「熱」兩種體質區分法,
但其實在醫學上還可再細分為多種不同類型
一般人很難自行分辨;
再者,體質是會經過飲食調理
或生活作息而改變的。
因此,在進補前,最好能先經由合格中醫師看診
了解個人體質之後,
再針對體質選擇適合自己的食補方法,
才不會因自身誤判用錯進補方式
部分文章參考至
大家健康雜誌跟上海同德堂國藥號中醫師